查看原文
其他

张丽娟 刘一 | 北师大版《中华传统文化》教材内容体系的建构

张丽娟 刘一 知道点传统文化 2021-03-12

经典·知识·游艺

——北师大版传统文化教材对学习内容的选择


传统文化课程学什么?对于这个问题,教育部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》(以下简称“《纲要》”)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。以《纲要》为依据和起点,北师大版《中华传统文化》(徐梓主编,以下简称“教材”)针对教材结构的设计和学习内容的选择,探索出一套“经典·知识·游艺”的特色方案。

教材每个年级分上、下两册,每课均包含经典诵读、文化知识和传统游艺三个主要模块。


一、经典诵读





在传统文化课程中,经典文本的诵读和学习居于核心地位。为了尊重经典的完整性和系统性,每册教材集中学习一部或几部经典。
小学阶段,一年级学习《弟子规》《小儿语》等思想道德类蒙书,二年级学习《朱柏庐治家格言》《增广贤文》等家训格言类蒙书,三年级学习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等综合类蒙书,四年级学习传统名联和《声律启蒙》等语言文字类蒙书,五年级学习《名物蒙求》等百科类蒙书和介绍传统哲学概念的《性理字训》,六年级学习《幼学琼林》等百科类蒙书。
初中阶段,七年级学习《论语》《大学》,八年级学习《孟子》《中庸》,九年级学习《老子》《庄子》《墨子》《韩非子》《孙子兵法》《黄帝内经》等子部经典。
高中阶段,高一学习《诗经》《尚书》,高二学习《礼记》《周易》,高三学习《左传》和史部、集部的代表性典籍。除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全文学习外,其他经典均进行了节选。
这样的设计,主要基于如下考虑:
第一,紧扣《纲要》精神,由浅入深。《纲要》虽然对经典的内容和篇目没有提出明确要求,但对文本的难度和形式给出了原则性的提示,如初中阶段“阅读浅显文言文”,高中阶段“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”。教材在小学阶段学习蒙书,多选择内容浅显、字数简短、句式整齐、押韵便读的句子;初中阶段学习四书,多节选短小精悍的段落;高中学习五经,则多节选内容丰富、含义深刻、篇幅相对较长的篇章。全套教材由句到段,由段到篇,由浅入深,与《纲要》的内在精神相契合。
第二,总结古代教育经验,循序渐进。古代的教育,往往有蒙馆和经馆之分。学生先进行启蒙教育,识文断字,学习各种道德规范,以及天文、地理、算术、历史、哲学等方面的常识;到了一定年龄,再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,以及《楚辞》《文选》等典范诗文。教材在小学阶段重点学习蒙书而非四书五经,便是基于对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。
第三,尊重传统的典籍分类体系,突出重点。古代典籍汗牛充栋,教材要突出重点,否则浅尝辄止,流于空泛。古人对于典籍的分类,最典型的是“经、史、子、集”四部分类法。四部之中,经部为核心;正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所说,“圣人之外立言者,皆入子部”,可见子部的性质与经部相近;史部、集部则内容宽泛,收录的典籍也最为庞杂。教材参考了四部分类法的核心精神和基本架构,既全面、深入地学习了四书五经的精华,也兼顾了诸子百家的代表性篇章,同时涉猎了史部和集部的主要典籍。此外,教材附设了“延伸阅读”模块,用以选录经典诵读中涉及较少的正史方志、小说笔记、诗词曲赋等文献,确保学生接触到古代各种类型的典籍。


二、文化知识





无论是古代百科类蒙书或类书的编纂,还是现代教育中专题式教学的实践,都强调将各领域的知识或常识,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分类,予以集中学习。基于这一思路,每册教材围绕一至两个主题,选出最为典型的文化知识,与每课的经典诵读配合学习。
一年级学习传统规矩,如定省、趋进、慎言、惜字等。二年级学习家庭宗族和人生仪礼知识,如家训、家谱、抓周、冠礼等。三年级学习教育、地理类知识和传统节日,如开蒙、六艺、华夏、五岳、七夕等。四年级学习语言文字和诗词格律,如甲骨文、象形、押韵、平仄等。五年级学习自然类知识和传统哲学观念,如二十八宿、十二生肖、四君子、乾坤、五行等。六年级学习社会生活类知识,包括衣食住行、士农工商等方面,如右衽、五谷、衙门、轿子、百工、银两等。
七年级学习社会教化和科举知识,如牌坊、忠烈祠、殿试、八股文等。八年级学习传统政治文明,包括官制、官署等,如察举、丁忧、封赠、翰林院等。九年级学习释道文化和科技、法律、军事、中医知识,如三宝、四大天王、农历、连坐、十恶、三军、四诊等。
高中则学习传统学术,涉及经学、史学、诸子学、文学等领域,如今古文经、师法、正史、方志、辨伪、辑佚、总集、别集等。
这样的设计,主要基于如下考虑:
第一,紧扣经典,突破教材体例的局限。传统文化教材学习内容的组合,大致有“诵读式”和“专题式”两种方式。前者按照经典的内在逻辑组合,附带介绍一些小知识,各条知识间彼此孤立;后者按照文化专题组合,将经典文本打乱顺序,零散地置于各专题之下。本教材将两种方式合而为一,既强调经典文本的主导性、完整性,又重视文化知识的典型性和系统性,是对教材体例的重要突破。
第二,查漏补缺,涵盖文化知识的主要门类。教材依据经典诵读确立每册文化知识的基本主题后,及时查漏补缺,以免遗漏重要的门类。经过周密的设计,全套教材涵盖了语言文字、科学技术、教育教化、传统学术、伦理道德、哲学宗教、社会生活、政治文明、法律军事等文化知识的主要门类。
第三,以点带面,精选典型、原汁原味的文化知识。每册教材围绕一至两个主题,学习一批文化知识点,以点带面,逐渐深入。对于知识点的选择,教材有一套严格的标准。首先,文化知识的标题,应该是一个历史上确实存在的、具体的名称或概念,而不是一个命题或判断(如仁者爱人),更不是今人总结归纳的一种概念、现象或研究课题(如方块字、古代军事制度)。其次,注重知识的典型性、代表性,为每一个知识点“称重”,避免遗漏那些最重要的条目。


三、传统游艺




“游艺”一词,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。它的基本含义,《辞海》解释为“用六艺之教陶冶身心”“亦泛指从事技艺或艺术的修养”。鉴于游艺在学习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独特地位,教材专门设置了传统游艺模块,集中学习古代的游戏、工艺、体育、艺术等内容。每册教材围绕一至两个主题组织学习内容。
小学低年级重点介绍游戏和玩具,如骑竹马、抽陀螺、不倒翁、拨浪鼓等。小学高年级重点介绍工艺和体育,如造纸、制瓷、刺绣、榫卯、斗拱、太极拳、五禽戏等。初中重点介绍传统艺术,以琴、棋、书、画为核心。高中则围绕经典和知识,深入探究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。
传统游艺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,遵循如下原则:
第一,参考权威数据,精选学习内容。传统游艺的内容极其丰富庞杂,教材充分参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、文化部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、中国科学院《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》等权威数据,精选学习内容,重点介绍了一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蚕桑丝织、宣纸制作、雕版印刷、瓷器烧制、福船制造、木结构营造、中医针灸、珠算、昆曲、京剧、皮影戏、古琴、书法篆刻等。
第二,突出文化性,兼顾可操作性,灵活设计。教材内容的呈现,首先强调文化性,介绍各项游艺的来源、历史、典故,彰显其文化韵味;同时,也兼顾可操作性,介绍其操作步骤、实施过程,为学生动手操作、动脑思考提供可能。这一模块的开放性较强,设计灵活,或侧重欣赏,或侧重探究,或侧重操作。希望学生体会到传统游艺是祖先生活的一部分,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。
教材通过经典诵读、文化知识和传统游艺的设计,构成了一个“文与艺”“道与术”相互融合、结构完整的传统文化学习体系。

原载《基础教育课程》2016年第12期


【相关链接】

刘一 | 《三字经》的版本流变

刘一 | 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重要意义

荐读 | 《邵晋涵研究》(刘一 著)


本号主编:刘贯之
责任编辑:梓荣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